美国曾兵推:2000枚东风导弹饱和打击下,美日战机或不会有升空机会
这是美国智库兵棋推演中反复出现的惊人结论:在可能动用的两千余枚各型东风导弹首波打击下,美日联军的战机或许连升空的机会都微乎其微。

这个推演并非空穴来风。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等智库多次模拟显示,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东风系列导弹,已构成全球最庞大的常规导弹库。
其中专门用于打击机场的东风-16、东风-21C,射程覆盖第一岛链所有关键基地;而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,凭借“打水漂”式的诡异弹道,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。

这些导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:饱和攻击。冲绳的嘉手纳、三泽的空军基地,乃至关岛安德森基地,每个机场的跑道、机库、油库、指挥中心,都已被预先标定。
推演中,第一波导弹会像锤子一样砸向跑道,炸出密密麻麻的弹坑;第二波则攻击抢修队伍和备件仓库;第三波甚至可能使用子母弹对付暴露的战机……这种“剥洋葱”式的打击,目标就是将战机生生按在机场。

为什么局面如此被动?根源在于美日军事部署的“结构性弱点”。
首先,基地高度集中。在狭小的琉球群岛,美军75%的远东空军力量集中在嘉手纳等少数几个基地。这就好比把鸡蛋都放在几个篮子里,面对导弹雨时极易被“一锅端”。
其次,导弹防御并非万能。爱国者-3、萨德系统性能虽先进,但面对数以百计的导弹同时来袭,任何防御系统都会被撕开缺口。美军指挥官在推演后坦言:“我们或许能拦截第一波,但第二波、第三波呢?”
更重要的是战机的脆弱性。现代战机需要长长的跑道、复杂的后勤支援才能升空作战。摧毁跑道只需几个精准弹坑,而修复它至少需要数小时——这几小时,在战争中就是生死之别。

这些兵推结果,深刻反映了西太平洋军事平衡的变化。
一方面,它体现了中国的 “反介入/区域拒止” 战略正日趋成熟。这套战略的核心,就是用导弹“画”出一个禁区,让敌方航母和空军不敢轻易靠近。如今,随着导弹精度和数量的提升,这个“禁区”正在不断扩大和加固。
另一方面,美日也在寻求 “分布式作战” 等新战法。比如将战机分散到偏远公路甚至民用机场起降,加强基地的快速修复能力,增加机动导弹发射车等。但所有这些应对措施,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开局即遭重创的困境。

当然,任何兵推都只是模拟,真实战争远比棋盘复杂。但这些推演的结论,无疑为决策者敲响了警钟。对中国而言,庞大的导弹库是维护主权最硬的底气;对美日而言,如何保护“脆弱的拳头”已成为最紧迫的课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