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

股价重挫40%:理想汽车“中年危机”

销量下滑、股价重挫、产品老化、新品不热、权力过密——理想汽车的问题,不止是失速,更像是增长神话的“坍塌”。

销量下滑、股价重挫、产品老化、新品不热、权力过密——理想汽车的问题,不止是失速,更像是增长神话的“坍塌”。

跌幅40%

理想汽车曾被视为“最懂中国家庭”的品牌。

凭借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,它精准击中了30-50岁中产男性的消费心理,也击中了他们早年的匮乏记忆——一种对舒适的补偿、对体面生活的幻觉。

然而,神话破裂得比想象更快。

2025年10月,理想汽车交付3.18万辆,同比下跌38.3%,环比下滑6.4%。这已是其自2025年6月以来,连续第五个月出现同比下滑,也是自2023年以来首次被蔚来(NIO/09866)和小鹏汽车(XPEV/09868)同时超越:蔚来交付4.04万辆,靠ES6、ET5等稳定输出;小鹏交付4.20万辆,靠G6与P7i重拾增长势头;理想L系列销量松动,坚持不改“造型”的MEGA,9月还交付3277辆,10月就滑落到1903辆,远低于市场预期。

股价重挫40%:理想汽车“中年危机”理想MEGA(来源:公司官网)

更严峻的是,问界和零跑已多次单月反超理想:2025年3月零跑(09863)3.7万辆夺冠,理想3.6万辆位居第二。问界被挤出前三后迅速反弹,上半年累计交付约15.4万辆,占鸿蒙智行80%的销量份额,M9/M8双双蝉联冠军。

资本市场对理想汽车的耐心也有耗尽迹象。

理想美股从年内高点33.11美元跌至19.8美元,跌幅40%;港股从138.3港元跌至79.6港元,跌幅42%。对投资者而言,理想不再是增长故事,而是一间被套牢的中年汽车厂。

股价重挫40%:理想汽车“中年危机”理想汽车股价走势(来源:Choice数据)

营销失效

理想汽车的崛起,从来不是技术的胜利,而是一场心理营销的胜利。

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并非汽车功能的革命,而是80后父辈物质记忆的复刻,击中了中产家庭的“补偿性消费”心理。李想曾在2023年财报电话会上公开表示:“我们不是在卖车,而是在卖家庭幸福。”

他以为击中了国人情感,但在智能化、电动化迅速进化的当下,这种产品逻辑正在过时——它不是在引领,而是在讨好。理想的广告语言,从未谈科技、驾驶或能源未来,而是一种“带家人去郊游”的温情叙事。

但消费市场终究不会一直为情怀买单。

曾经的“家庭优先”话术,如今成了“不上进”“不科技”的代名词。理想的成功,本质上是一次“中产焦虑的套利”——它靠洞察人性起家,却被时代抛弃。

红利已尽

李想坚持的增程式路线,在2021年看似聪明,如今却成为理想的桎梏。

增程式(EREV)是新能源市场起步时的阶段性妥协,有效解决里程焦虑与补能不足,但它保留燃油系统,增加复杂性、重量与基础能耗,且亏电场景下能源转换路径冗长,能效不如并联混动,最终仍依赖化石燃料,未能实现纯电体验。

当充电设施普及、800V 快充正在成为行业趋势并在逐步落地、主流纯电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公里后,增程式作为过渡方案的相对政策与市场优势正迅速消退。

理想汽车自身也意识到增程式赛道已走到尽头,2024-2025年相继推出MEGA、i6、i8等纯电车型试图转型,但其核心技术团队、供应链与用户心智仍围绕增程构建,转型阵痛明显,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突围。

靠权宜起家,却无进化空间,理想所谓的技术自信,源自对“油箱的自信”;用户洞察,更像是对短期焦虑的迎合。红利吃尽之后,电车技术的突破却迟迟无法赢得更多消费者信任。

心智难改

汽车工业的未来,正在以理想无法想象的速度重构。

特斯拉(TSLA)已在软件、能源与制造形成三线闭环:自研FSD算法持续OTA迭代,4680电池重塑成本结构,超级工厂网络全球铺开。蔚来与小鹏也在追随这条路径——蔚来换电网络截至2025年10月已超2800座,成为稀缺壁垒;小鹏XNGP智驾系统在2025年Q3城区开放道路覆盖率达78%,率先稳定运行。它们虽仍在亏损,但亏损背后是算法、能源、数据、品牌相互强化的清晰生态逻辑。

理想汽车的产品节奏却几乎停滞:L系列上市三年重大系统级升级不多,智能驾驶仍高度依赖供应商方案(EyeQ5H+Orin-X组合),自研芯片与OS计划(Mind GPT)有发布,但尚未在用户心智中形成闭环能力。

三家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对比也可看出端倪:

股价重挫40%:理想汽车“中年危机”数据来源:相关公司财报

当整个行业在谈算法、能源与生态时,理想依旧强调“更安静的后排”“更舒适的空间”。

这不是差异化,而是一种逃避:理想的核心竞争力,仍停留在“营销洞察”,而非“技术突破”。

管理疲态

公开报道显示,多名离职高管透露,理想内部决策高度集中于李想个人。

这种模式曾让早期决策高效,却在规模化后变成制度性风险。关键决策过度依赖创始人意志,研发优先级取决于个人喜好,任何创新都要先通过“李想滤镜”。

随着团队扩张、问题增多,这种“单线指挥”逐渐暴露疲态。

管理层频繁更换,重要岗位多由李想旧部接替;2025年11月11日消息称,李想首次直管HR,元老杨海山上位,“去华为化”加速;新想法在汇报会上往往被直接否决——理想更像只听得见李想声音的公司。

股权激励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结构性偏斜。李想个人所获股份远高于管理层平均水平,而业绩考核主要聚焦销量而非中长期技术竞争力布局。

在资本层面,这意味着道德风险——只要销量暂时增长,个人收益即可兑现,而公司长期价值与创新能力被边缘化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2025年上半年,理想车主对“车机系统更新频率”的吐槽占比达12%,一线销售员工在脉脉等平台抱怨“加班到吐,公司关怀接近零”,有销售人员吐槽“吝啬于发一盒月饼”。

理想早期那种“创业者的狼性执行力”,被惧错、惧问、惧变的气氛取代;公司存在的问题,并不只是销量下滑或产品老化,而是增长模式的结构性失重。

增长依赖一次性红利——抓住时代焦虑,用叙事包装功能;组织能力停留在创始人驱动阶段——意志代替架构,控制取代协作;激励体系存道德风险——创始人套利被质疑。

理想汽车的“理想”难道不该是长期的技术创新,而是短期的产品路线取巧?

2024年底,高三放弃高考的李想,拿完6亿元股权激励后,要专注去研究AI,11月将智驾团队拆分为三:夏中谱负责算法落地,贾鹏负责VLA研发,王佳佳负责智驾量产。2025年8月,三人悉数去职。

股价重挫40%:理想汽车“中年危机”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4o9k.cn/39793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